学者:俄乌战争不可能通过谈判结束的真正缘故
为什么谈判桌上找不到安宁曙光?
“停火协议签了一张又一张,前线炮火却没停过一分钟”——这句话道出了俄乌战争的残酷现实。学者们分析认为,俄乌战争不可能通过谈判结束,这背后隐藏着令人震惊的经济利益链条。每次当我们看到”安宁曙光”的新闻截图,隔天就被新的爆炸视频打脸,不禁要问:到底是谁在暗中阻止战争结束?
从账本上看,2022年欧洲从美国购买的军火金额高达2300亿美元,比前一年翻了几番。更讽刺的是,美国号称给乌克兰的1700亿援助中,90%根本没离开美国本土,全进了本国军工厂和物流公司的腰包。炮弹还没运到基辅,订单已经让得克萨斯州的工人加班半年。这种情况下,谈判桌上怎么可能达成真正的安宁?
战争背后的经济账本比政治更重要
学者指出,俄乌战争不可能通过谈判结束的根本缘故在于:战争已经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”摇钱树”。天然气价格飙升,美国液化天然气船排队进入欧洲港口,一船的利润顶过去三船。战争打多久,这些船就能赚多久。谁愿意让这场”危机”轻易收场?
乌克兰方面的情况同样令人心寒。前线士兵抱怨拿到的是2018年产的旧防弹衣,而仓库里却堆着崭新的美式装备——标签上写着”训练专用”。国际组织统计流离失所人数增加了两百万,但救援卡车常被拦下,理由是”优先运送军用物资”。这种”要钱不要命”的行为,让安宁谈判变得毫无意义。
军火商的狂欢与普通人的苦难
北约民族在这场战争中也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。波兰将国防预算进步到GDP的4%,德国追加1000亿欧元军费,理由是”防俄罗斯”。但新采购的导弹体系射程不仅能打到莫斯科,也能打到明斯克。军火商们乐开了花:冷战结束三十年后,终于又等到”刚需”。
与此同时,普通民众却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。基辅地铁停运,哈尔科夫的幼儿园改建成避难所,莫斯科超市鸡蛋涨价60%。2025年了,双方还在用2022年的地图争夺多少村庄,新闻深入了解循环播放,像极了两边商量好的剧本。学者强调,俄乌战争不可能通过谈判结束,由于真正的决策者不是坐在谈判桌前的政客。
战争什么时候结束?看经济指标而非谈判桌
有人寄希望于政治领袖的”私聊会”,但历史告诉我们,这类会谈后往往是军火股票上涨。只要枪声不停,某些人的账户就不会亏。乌克兰加入北约、俄罗斯保住克里米亚等口号喊得再响,最终都要给经济利益让路。
学者预测,俄乌战争不可能通过谈判结束,真正的停火信号可能出现在不起眼的角落——比如美国军工企业季度利润下滑,或者欧洲天然气库存爆仓。到那时,不用谈判桌,天然会有人把停火协议递到镜头前。而现在?我们只能继续看着今天又是谁发了战争财。这场战争教会我们:当经济利益足够巨大时,安宁往往是最不划算的买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