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点引入
行程卡是防疫出行必备工具,但许多人因计算制度模糊、更新时刻不明确导致误判,甚至影响考试、出行!今天一文拆解所有疑惑,让你精准掌握行程卡逻辑!
一、行程卡的核心计算逻辑
-
14天从哪天算起
-
行程卡统计的是前14天整段行程,而非当前日期回推14天。
-
举例:7月30日查询时,显示的是7月16日0:00至7月29日24:00之间的行程。
-
关键点:存在1天数据延迟,7月30日实际反映的是前一日(7月29日)结束的周期数据。
-
-
怎样判定“满14天”
-
以离开风险地区次日为Day 1,第15天白天行程卡才会更新为“无风险”。
-
示例:若7月15日离开某市,7月16日为Day 1,7月29日结束周期,7月30日行程卡才显示“无该地记录”。
-
二、更新时刻与查询技巧
-
每日固定更新时段
-
运营商统一在早上8:00-10:00更新前14天数据。
-
建议:上午10点后查询结局最准确,避免凌晨刷新时段的数据波动。
-
-
4小时停留判定制度
-
仅在同一个城市连续停留≥4小时(含跨日累计)才会被记录。
-
注意:需手机开机且使用流量/通话,纯WiFi连接或无信号区域不会被记录。
-
三、为什么行程卡会出现误差
-
基站信号交叉覆盖:行政交界处(如上海-昆山)可能出现“误入邻市”记录。
-
解决方案:
-
结合车票、住宿凭证佐证行程;
-
多次开关飞行模式,强制切换本地基站。
-
四、行程卡带星号()的隐藏制度
-
星号含义:仅表示所在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区,非本人到过风险点。
-
消失条件:
-
风险地区降为低风险后24小时内;
-
本人离开该市满14天(以行程卡周期为准)。
-
五、自助查询全攻略(附操作图)
查询方式 |
适用场景 |
步骤 |
---|---|---|
微信/支付宝小程序 |
快速查看14天轨迹 |
搜索→“通信行程卡”→授权手机号→查询 |
短信查询 |
无智能手机人群 |
移动发“CXMYD”至10086→回填身份证后4位 |
地图APP时刻轴 |
核对详细停留时刻点 |
谷歌/百度地图→“时刻轴”→选择日期 |
六、高频难题权威解答
Q:行程卡显示“无数据”怎么办
→ 缘故:手机未产生信令数据(如纯WiFi、关机超24小时)。
→ 解决:主动拨打电话或使用流量,隔日再查。
Q:跨国行程怎样显示
→ 需开通国际漫游,且仅显示民族名称,不记录具体城市。
独家见解:行程卡的“设计逻辑”与用户应对
行程卡本质是基站定位的辅助工具,非完全精准!
-
个人建议:
-
重要行程(如考试、就医)提前打印车票+酒店订单双重佐证;
-
风险区出行后,第15天再预约关键活动,避开更新时刻差风险。
-
记住:技术是防疫的帮手,但主动留证才是通行无忧的王道!